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
>> 清廉文化 >> 家规家训
兰溪常满塘:三让传家

发布时间:2021-04-01 14:32 来源:八婺清风

微信图片_20210317142350.png

“江南哪处最荷香,白鹭水杉常满塘。子孙谨记让三让,老少传承世德堂。”兰溪诗人俞锦海的一则七言,道出了兰溪第一大塘——常满塘的迤逦风光,也表达了倚塘世代而居的吴氏后代对“三让”精神的推崇与传承。

元至正庚子年(1360),吴氏始迁祖吴德观(字瞻宇,1341—1404)自新安溪南迁居于常满塘之滨。迁来时,吴德观随身携带延陵开国季子小像,更将季子的“三让”精神传至常满塘。

季子是谁?就是延陵郡吴氏的先祖季札。


微信图片_202103171423501.png

季札(前576年—前484年),姬姓,名札,又称公子札、延陵季子、延州来季子、季子,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,封于延陵(今常州一带),后又封州来。季札不仅品德高尚,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。葬于上湖(今江阴申港),传说碑铭“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”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。

微信图片_202103171423502.png

季札三次让国的故事流传至今。

在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中,季札德行、才能为翘楚。寿梦有意传位于他,季札的兄长们也拥戴他即位。

“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,国君的尊位,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?虽然我无德,但祈求追比贤圣,则是念念在心啊。”季札效仿曹国子臧谦恭无争、避世让国的美德,不肯接受,吴王只好以长子诸樊摄政行国事。此为“一让”。

寿王薨,诸樊自觉德能远在季札之下,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季札,依然被他婉言谢绝。为打消拥戴者的念头,季札从家中逃到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,退隐于山水之间,成日躬耕劳作,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。此为“二让”。

过了一些年,诸樊、余祭(寿梦次子)、余昧(寿梦三子)相继过世,余昧临死时,又想将王位传给弟弟季札。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決心,季札又“故伎重演”,化装逃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避世。余昧只好立僚为王。至此,便是“三让”。

直到僚薨,及公子光刺僚而立,季札才回到吴国的都城。


微信图片_202103171423503.png



季札谦恭无争的“三让”故事流传至今,影响了世代常满塘人。百年来,吴氏宗族不忘其祖宗“三让天下”的德行,传承“仁让”、“谦让”、“礼让”的吴氏家风。

2012年在乡贤吴臣震的动员下,常满塘吴氏子孙积极响应修缮宗谱。2014年面对年久失修的宗祠,吴氏子孙又主动捐款、出工出力修缮祠堂,在祠堂内部墙上绘制“三让传家”的吴氏家风家训。

此外,常满塘村积极创新家风家训传承形式,以“三让”文化为依托,通过组织开展“传承优秀家风家训 养润千年雅致赤溪”“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兰溪好家风”现场作文大赛、家风家训书画等系列活动,让“三让”精神在传承中创新,在传承中延续。

如今,走进常满塘村,白墙黛瓦,大红灯笼高高挂,古朴感扑面而来,秀美中透着古韵悠悠。每年举办祭祀和民俗活动,在外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返乡拜祠堂,在虔诚祭拜的过程中重温家风家训,谨记先人教诲。在美丽乡村建设、“三改一拆”、“330国道外迁”征地等项目推进中,积极配合,放弃个人利益,身体力行传承“三让”家风。

(兰溪市纪委监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