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
>> 专题专栏 >> 清廉金华·映象
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|清廉章懋旧居: 兰溪章府里尚书府

发布时间:2020-07-20 22:15 来源:八婺清风

  兰溪章府里现存房子的门面略显沧桑,看不到宏大的架构,屋内也是低矮逼仄,完全没有人们想象中尚书府的气派。

  历史上的章府里,也是这么寒酸的吗?

  兰溪市云山街道天福山社区章府里,是目前兰溪全境唯一一处冠以“府”字的传统居民点地名。古代皇帝的住处称为宫,王侯将相高官贵族的居所称为府,普通富贵人家称为宅,寻常百姓所居就只能叫做家,可见章府非同寻常。

  奇怪的是,章府里现存房子的门面略显沧桑,看不到宏大的架构,屋内也是低矮逼仄,完全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府第气派。其实历史记载中的章府,原本就非常寒酸。

  章懋,字德懋,人称枫山先生,今兰溪女埠街道渡渎村人。成化二年(1466年)会试第一成进士,选为庶吉士,授翰林编修。因直言进谏他仕途坎坷,逝后追赠太子太保,谥文懿。著作有《枫山语录》《枫山集》及附录。

  据《浙江通志》记载,章懋为人襟怀坦荡,气度恢宏,生活俭朴,道德文章为世推重。兰溪文风以明代为最盛,懋实为先导。他编纂的《正德兰溪县志》是兰溪首部县志,填补了自唐咸亨至明正德九百年历史的空白。

  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十二月廿七,章府的主人章懋刚刚于当年五月初四进封为南京礼部尚书,此时已经卧病在床,自知不久于人世。他请了侄子、时任广东参政章拯等21人到场,亲口立下遗嘱。其中说到,他在兰城的居所是

  在前任金华府知府赵鹤的劝说下,用十两银子购置的废弃尼姑寺寺基及基内原有的楼屋,也就是说,堂堂南京礼部尚书一家,住的其实是尼姑庵!

  这座尼姑庵全名叫“昭庆尼寺”。万历年间大儒徐用检记载,昭庆尼寺在县治西南140步、平康桥(今南门城楼附近)之东,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(547年)建,距今近1500年的历史,比兰溪建县还早将近130年。明朝的时候,寺中的尼姑动了凡心,做出些男欢女爱的事,惊动了时任浙东参政常熟人周木、浙江佥事四川人阴子淑。两人合议要将尼姑庵改建成清风朗朗的仁山书院,在里面开办学校。结果赶跑了尼姑,书院却迟迟没有落地,一晃多年无人打理,渐渐被乡邻侵占,金华知府才劝章懋出银买下。

  尼姑庵楼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?

  事有凑巧。当日章懋立遗嘱时,在场的弟子中有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人物,他就是秀才吴一源,正是他的儿子吴孺子把章府的原貌传扬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苏。

  吴孺子,城中东郭(今东门牌楼外)人,幼承家学,熟知兰溪典故,喜欢交游,足迹遍布中国东南。在他结识的众多名士中,有个华亭(今上海)人叫何良俊。此人好探前人旧事,深信大人物就是一颦一笑也是与众不同的。只要遇到当代大儒的徒子徒孙,必定揪住他们不放,非得让他们搜肠刮肚把大儒的一举一动揭个底朝天才肯罢休。

  吴孺子回忆,枫山(章懋)徙居城中,只有旧屋数间而已。其中二间是(尼姑)寺旧有的小楼,非常低矮。楼板低到什么程度呢?章懋整日坐在里面读书写作,经常要来回踱步构思文章,好几次把戴在头上的纱帽都蹭掉了。

  吴孺子还透露了章懋迁居城里的另一个细节。章懋辞官后,定居老家女埠渡渎。凡是从兰溪经过的官员与朋友,必定会登门拜访,一月之中这样的接待要好几次。有客来访本是喜事,可章懋清廉至极,囊空如洗,连像样点的饭菜都置办不起,只好请邻居亲人帮忙,长此以往,难免有些闲言碎语,为免麻烦章懋这才决意迁居城中。直至86岁逝世,“别无营构”,晚年一直居住在尼姑庵的旧楼屋里。

  至于章懋为何能如此安心地蜗居在尼姑庵的小楼屋,450多年前吴孺子与何良俊也探讨过类似的问题。吴孺子说,章懋退休在家,每年只请学生们吃两次大餐,一次是清明,一次是冬至,吃的还都是祭祀过祖先的肉。其他日子只是粗茶淡饭,有时甚至还会断炊,只在小米中掺入麦麸,吃浆糊。可见,章懋天性纯朴,当了官也没改变本性。何良俊则认为,章懋是有什么吃什么,没得吃也就算,顺其自然,不强求罢了。饮食如此,住房亦如斯吧!

  小楼屋仿佛被章懋的清廉所感动。在这方屋檐下,章懋83岁老来得子,香火延续至今。章懋的品德又引得无数名人来到小楼“竞折腰”,这其中就有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。

  章懋去世后,明嘉靖帝制诰盛赞他“虽宠荣叠至而恬淡自甘”。当时,另一位大儒、工部尚书林俊则亲自上门吊唁,称他是“天下士、国之师,一代完人。”(张绍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