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,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、刚正不阿、纠弹权奸、严惩贪贿的监察官。素有刚正勇为传统的义乌,也是监察名吏代不乏人。
末代状元王龙泽 跌宕人生只为民
△王龙泽画像
王龙泽(1246—1294),字极翁,一字潜渊,号静山,宋末婺州府义乌县赤岸(今义乌市赤岸镇青口村)人,是宋朝第一百一十八个即宋朝最后一个状元,也是义乌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。
好学家风传青口
赤岸镇南青口王氏先祖王彦超是大宋王朝开国功臣。《凤林青口王氏宗谱》介绍,“义乌邑南三十五里,曰青口,双林乡之故家也,其先太原人,有讳彦超,为越州节度使者,以五季之乱避地于本邑之凤林乡。”王彦超作为历史上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,后来成为北宋的中书令,封为邠国公,去世时73岁,获赠尚书令。王彦超后人的其中的一支搬迁到现在的南青口村。
南青口村村民自古刚正勇为,勤耕好读。该村的祖先家训家规十分严格,其中《王氏宗法十戒》有“毋得游惰农业以致缺食”,《王氏宗法十诲》有“各宜勤谨生理”,告诫子孙后代必须时时遵守。
正是如此严格的家规家训,让王氏代有人才出,宋朝时尤其突出。王龙泽就是时时遵守家规家训而造就的状元。事实上,王龙泽的祖上六代中出了五位进士,实为书香门第。
历史上的南青口村王氏一族,名扬四海。《凤林青口王氏宗谱》收录了明朝军师刘基为南青口村王氏一族题写的“江南望族 海内名家”八个字。七八百年来,南青口重视勤耕好读之风不改。
△位于南青口村的王龙泽状元馆
悲喜人生两度春
王龙泽幼年师从义乌名士石一鳌,与黄溍同为其弟子,后入太学。
南宋度宗咸淳十年(1274),王龙泽29岁,中甲戌科春榜状元。官授承事郎签书、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。同年七月,度宗病逝,其子赵即位,年仅4岁,是为恭帝。时元大将伯颜挥师南下,面对内忧外患,国势日危的局面,恭帝君臣回天无术,计无所施,正如当时京城民谣所言:“龙在泽,飞不得;万里路,行不得;幼而黄,医不得。”其中的“龙在泽”即指王龙泽,“万里路”即指榜眼路万里,“幼而黄”即指探花胡幼黄。这首歌谣写出了王龙泽等人难以履职的尴尬无奈困境。
王龙泽不得不回到家乡,当个教书先生。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,满腹经纶的王龙泽只在乡间读书、教书,研究理学,但是,王龙泽的才干无疑受到了元太祖忽必烈的关注。由前朝丞相留梦炎推荐,忽必烈特委之王龙泽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之职,并差人备马去青口相请,“如是近十次”。
其实,王龙泽开始不肯就任元朝官职,是有深刻原因的。毕竟,大宋王朝有着他们王氏的功劳,是先祖王彦超跟随宋太祖赵匡胤拼着命打下来的;而他自己则是宋朝的状元,吃着大宋的奉禄。现在,自己还没有走马上任,南宋就土崩瓦解了,作为末代状元,内心感受悲哉、忧哉、慷哉、慨哉,何以言表?但自己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,又岂能独善其身?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的王龙泽,终于感动于元太祖的真诚,于公元1292年出山为官。临行前,他赋言志诗10首,其中《留别亲友》诗曰:
姓字何缘彻藻旒,束书去作广陵游;
律条惯习三千牍,民瘼徒闻二百州。
未有涓埃裨国论,肯将温饱为身谋;
梅边一酌轻成别,洛社他年共唱酬。
江南行台位于现在的江苏扬州。到任后,王龙泽即以所学施抱负。传说,上任之时,旱灾蝗灾接踵而来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王龙泽带头捐俸赈恤,使得灾民赖以生存下去。根据《凤林青口王氏宗谱》记载:王龙泽“尊贤敬老,剪除豪蠧,凡有惠于民者,奏请行之。”可见王龙泽是一位既励精图治而又刚正勇为的官员。可惜至元三十一年即公元1294年,王龙泽即不幸“被驿使桐江之害”(《凤林青口王氏宗谱》),离开人世。人们推测,王龙泽的被害,或许与他的“剪除豪蠧”有关。有感于王龙泽的恩泽,百姓“奏为立祠于严滩之东而祀焉”。
据传,王龙泽工书法,擅隶书。明·周晖《金陵琐事》一书中称:“佘邨玉皇观壁间‘松庵’二隶字,是大德间状元王龙泽所书,颇极奇伟。”王龙泽著有《台门八景》、《听月楼七言排律》、《主簿论差搬运人夫》、《重修丽泽书院记》等作品传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