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以浙江义乌商人奋斗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《鸡毛飞上天》火遍大江南北。其中有一个关键词,就是“鸡毛换糖”,指的就是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,义乌的小商小贩们走南闯北走街串巷,以糖等物品,换取各家各户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。这里面的糖,就是指的义乌红糖。
“鸡毛换糖”雕塑
义乌红糖,以质地松软、散似细沙、香甜可口著称,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,故又名为义乌青。它与火腿、南枣一起被称为“义乌三宝”。
义乌红糖
每年的冬天,义乌的榨糖季就来了,空气中迷漫的是一股甜得有点黏人的味道,那就是红糖香。
榨糖的原料,是一种当地称为“糖梗”(学名竹蔗)的甘蔗,收获糖梗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:披叶,去梢头,掘起,削根,捆扎,挑运。真是“根根皆辛苦”。
青纱帐般的糖梗林
“绞糖”(即榨汁)是制作红糖的第一步,现在都是使用榨甘蔗机,在过去是用牛拉的老式绞糖机械。一边把糖梗饲进机器,排出残渣,榨好的糖水便从下面口子里流出来收集到一起。
“绞糖”
榨出来的糖水输入到灶上,接下来就是熬糖的过程了。灶上铁锅,不同地方五六口至八九口不等,都是连成一字型砌的,称为“梅花锅”,又称“一字灶”。灶下面,烧火工昼夜不熄地烧火。候糖师傅负责把第一锅中的糖水起到第二口锅,然后依次起到后面的几口锅中,将其中的水分蒸发干净,也就是所谓的“候糖”(也叫赶水)。同时用长柄的铁勺不停地翻搅糖锅,防止糖液会粘锅。
“候糖”
待到时机成熟,便将最后一口锅中滚烫的糖浆,舀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床上。用小铲不停铲动红糖使其冷却,再用木槌轻轻敲散,将红糖研成细沙状,这就是最后一步“制糖”,也叫“打沙”。当然也有不打散做成红糖块的。
“制糖”
红糖制品也是不得不提的。将熬好的红糖汁淋浇在麻花上、泡筒上、蛋卷上,冷却晾干之后,红糖麻花、红糖泡筒、红糖蛋卷就做成了,外黏里脆,香甜可口。
红糖麻花
关于义乌红糖,最著名的故事就是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”:义乌先贤陈望道,在家乡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错把墨水当成红糖水蘸粽子吃而浑然不觉。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,甚至比红糖更甜。
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
“零敲碎打而赢天下,容山纳海而创商城”,义乌人从鸡毛换糖起步,到如今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,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敢拼的勇气闯出了别具特色的致富之路。我们今天吃着红糖,当思不忘吃苦,勇于创新,落实十九大精神,将如红糖一样醇久的初心永远地保持下去。
(来源:义乌市纪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