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
>> 清廉文化 >> 家规家训
婺州滕姓:十世尚书传忠廉

发布时间:2016-05-12 09:29 来源:地区管理员

一、家族基本情况

   据考证,滕氏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后裔、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。唐开元年间,国子监司业滕令琮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居东阳(古时金华称东阳郡)南居住,成为婺州滕姓始祖。唐太和二年,汾阳王外甥(婺州滕姓五世孙)滕珦奉旨徙居新第白沙溪口(今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),自此子孙繁衍,蔓延各地。唐宋年间滕珦后裔为官者众多,忠君爱国,清廉传家,仅宗谱记载有确切名字、世系且任职县令以上的就达197人,并十余世皆有担任尚书、御史、侍郎之类显官,谱写了十世尚书传忠廉的辉煌篇章。白居易、范仲淹、苏轼、朱熹等唐宋名家均以诗、记或志的形式予以题赞。

杨塘下村牌楼      

“十世尚书”情况介绍

  第一世,滕令琮,唐玄宗开元二年及第,先后担任国子司业、殿中侍御史等职;第二世,翼,太常博士、户部侍郎;第三世,伉,殿中丞、户部尚书;第四世,盖,莱州刺史、礼部侍郎;第五世,珦,太子右庶子、上柱国,赠银青光禄大夫、尚书左仆射;第六世,遂,御史;迈,大中大夫、上柱国,赠太尉;邈,御史;第七世,宫,史部尚书;文举,大理寺丞;第九世,隽,刑部尚书、上柱国、南阳郡开国公;中正,谏议大夫、御史中丞、太师;白,吏部尚书、太尉、开国公;第十世,植,朝议大夫;乔,秘书监;涉,开封府尹、龙图阁侍制、吏部尚书;元感,刑部尚书;元晏,工部侍郎;元锡,光禄卿;第十一世,宗谅,礼部尚书、金紫光禄大夫,赠太师、开国公;旦,朝议大夫;翔,朝请大夫;立,朝议大夫;宗敏,大中大夫、吏部侍郎;宗颜,刑部侍郎;宗道,朝奉大夫;宗古,殿中丞;宗传,中书舍人;宗闵,太常博士、吏部侍郎;尧臣,工部侍郎,赠太子少保;鼎臣,大中大夫;第十二世,夷甫,朝请大夫;甫,知谏院、御史中丞,赠上柱国、少师;希静,朝议大夫;希鲁,太常博士;希谔,大理寺丞;公立,知兴元府至朝议大夫;第十三世,伯文,陕西转运使;裕,朝奉大夫;强恕,侍郎;茂实,工部侍郎;文,朝奉大夫;及,朝请大夫,赠太子少师;友,朝散大夫,赠太子少师、御史中丞;第十四世,葵,太常博士;牧,朝散大夫;康,国子司业、中书舍人、资政殿大学士、知三省枢密院使、朝请大夫;庾,著作郎、太常卿、朝散大夫;膺,朝请大夫,封忠烈侯;第十五世,珙,枢密院都丞、朝请大夫;瑾,知连州至朝请大夫;瑞,江南东路兵马都监、武节大夫;第十六世,安,朝奉大夫;仲宦,知柳州宝庆府;仲宽,四川制置司使;第十七世,吉,文林郎;昕,国学进士;……

滕氏宗祠大门

二、宗祠情况

  滕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(1471年),位于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中央,坐东朝西,前后四进三天井,两侧各置回廊六间,均采用明朝期间五架梁对前后双步,次间全穿斗结构,所形成院落具有明式宫殿“囬”字造型,占地约1.3亩。整座宗祠规模宏大,布局完整,月梁两端刻眉月状龙须纹,梁端下以雀替并丁头拱支托。单步梁呈鸱鱼状。柱头卷希。柱础鼓形式礩质形,硬山顶。巨大木柱和大梁支撑着整座宗祠,梁上饰有木雕。处处雕梁画栋,飞檐斗拱,线条简洁明快,雕有狮或各种花纹牛腿。大门厅为八字门,门前立有旗杆,高高飘杨着“滕”字大旗,威武庄严。门口上方屋檐下,有砖雕、壁画,线条清晰,色彩鲜明,栩栩如生。

十世尚书画像

三、核心廉政家训

  “滕氏族训十九则”中的忠廉为官训诫:“训我族人,出为好官,从政务廉,爱民务宽,为下为上,惟此心丹。训我族人,务尚节俭,俭入奢易,奢入俭难,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训我族人,莫生贪饕,一萌贪念,遂从众衍,败廉丧耻,罔或不颠。训我族人,扬善种德,积善余庆,积恶余殃,忠善传家,久而弥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