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
>> 清廉文化 >> 家规家训
孝廉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

发布时间:2016-04-21 11:42 来源:地区管理员

  浦江县郑宅镇很小,名气却很大。郑氏家族自南宋落户浦江,宋、元、明三朝,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00余年。“既仕,须奉公勤政,毋踏贪黩,以忝家法。”以崇尚孝义清廉的家规治家的郑义门,明太祖朱元璋亲赐郑氏一家为“江南第一家”。不久前,一部名为《郑义门》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,上演家规里的经典故事,引发热议,同时也让人们再度审视自己的孝义忠义。

  动漫片讲故事 家规成就清廉家风

  中央电视台用多个重要频道在黄金时段一起播出动漫片《郑义门》,这样的模式非常少见。《郑义门》整部片子不长,一集十几分钟,总共12集。

  开篇一个名叫郑琦的老人,自感不久于人世,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,并立下遗嘱:“吾子孙有不孝、不悌、不共财聚食者,天实殛罚之。”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,开启了郑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。片子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,以家规为纬,通过《以法齐家》、《家法如山》、《教化为先》、《俭以持家》、《致力为公》、《郑浩拒礼》、《游街退匾》、《正风除弊》、《利人利己》等12个生动的故事,把“江南第一家”郑氏家族的孝廉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。

  比如《郑浩拒礼》篇,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,拒绝排场、拒绝礼单,抵挡住了各种诱惑,清廉为官的故事,揭示了“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,体恤百姓,不可一毫妄取”的家规;而《致力为公》篇,则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,不卖人情、不受贿赂,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,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,揭示的是“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,公生明,廉生威”的家规。

  上述家规仅仅是168条《郑氏规范》其中的一小部分。《郑氏规范》涵盖治家、教子、修身、处世等方方面面,形成了环环相扣、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,也成为族人的行事守则,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。也正是因为郑氏家规对子弟的严苛要求,郑氏在宋、元、明、清共有173人做官,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,没出一个贪官。

  家族世代同居 一处风景一个故事

  郑宅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。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,其孝义诏家,名冠天下。现存的“江南第一家”主要有郑氏宗祠、孝感泉、建文井、白麟溪碑、十桥九闸、天将台等处。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,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,小镇上一副楹联、一块碑文、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,郑氏宗祠门前两旁有“耕”、“读”、“忠信孝悌”、“礼义廉耻”10个大字……而村口的九座牌坊也暗含郑氏义门九世同居之意,分别写着“江南第一家”、“孝义门”、“三朝旌表”、“有序”、“恩德”、“麟凤”、“取义成仁”、“礼部尚书”、“九世同居”。每座牌坊的背后都是一段关于郑氏家族孝廉的故事。

  有国才有家,治国从治家开始。郑氏族人勤俭持家、清廉为官的背后,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。其实,家风对于政风的意义,已不是陌生的话题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、德治礼序,家规族规、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基因。家庭的教育、家规的培养对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至关重要。郑氏家族似乎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借鉴,郑氏家风也恰恰具有了新的意义。